貧窮的基因似乎就這樣一代代遺傳下來,緊緊地纏繞著這個家庭,幾間破舊的土屋,幾畝貧瘠的田地,幾頭瘦骨嶙峋的耕牛,便是他們全部的家當。
溫飽成了這個家庭最大的奢望,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陳小春的童年記憶里,最多的便是饑餓。
他清晰地記得每天放學后,他必須馬不停蹄地去放牛、插秧,小小年紀就體會了生活的艱辛,盡管水中的螞蟥叮咬的疼痛難耐,但是在他看來遠不如饑腸轆轆的折磨來得刻骨銘心。
為了活下去,他只能吃野菜樹皮充饑,這些可不是到在《爸爸去哪兒》節目中,他曾指著類似的破舊房屋,對兒子Jasper說:「爸爸小時候就住這樣的地方。
」
3/10
這簡單的幾句話,背後藏著多少說不出的苦悶。
對那時候的陳小春一家來說,3000元(約新台幣1.3萬)可不是小數目,能幫他們好好過日子,但是這筆錢,也讓陳小春弟弟離開了家,再也沒回來。
事情起因是陳小春無意中瞥見電線桿上張貼的尋子啟事,上面說有對夫婦因無法生育,想收養個男孩,願意付3000元(約新台幣1.3萬)。
看著營養不良、經常暈倒的弟弟,陳小春萌生了一個念頭:如果弟弟被好人家收養,是不是就能過上好日子了?
4/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