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些人可能覺得,成家了就該放手,讓孩子獨立生活。
行,我認這個理,但放手歸放手,親情不能隔斷吧?
我又不是天天住,偶爾來看看,住一晚,怎麼就不行了?
親家母憑什麼指手畫腳?
這房子又不是她買的,她算老幾啊?
這話要是兒媳婦說的,我還能理解,畢竟是年輕人的婚房,可親家母插手,未免太強勢了吧?
唉,想想現在的社會風氣,真是讓人心寒。
養兒子,掏空了半輩子的積蓄,最後娶了媳婦,兒子就成了別人家的了。
丈母娘強勢,媳婦護短,婆婆連個喘氣的地方都沒有——這不就是現實版的「娶了媳婦丟了媽」嗎?
有時候真覺得,養兒子還不如養閨女,起碼閨女嫁了人,心裡還惦記著娘家。
我也不是非得跟兒子住在一起。
兩代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,住在一起矛盾多,確實不太合適。
但這事兒的關鍵,不是住不住的問題,而是態度的問題。
親家母這話,擺明了就是不歡迎我們老兩口,這讓人怎麼受得了?
我掏錢買的房子,連個客房都不能留給自己,這不是寒心是什麼?
有朋友說,體面地退出孩子的人生舞台,是對彼此的成全。
我承認,這話有道理,但前提是孩子和親家得懂得感恩吧?
我可以不住,但你不能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外人。
房子是我買的,裝修是我弄的,兒子是我養的,媳婦是我幫著娶的——結果呢?
連個次卧都不給留,這算什麼事兒?
養兒子這事兒,真是讓人五味雜陳。
掏心掏肺地付出,到頭來卻被當成了多餘的人。
親家母強勢,媳婦護短,兒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——這日子,怎麼看都不太美好。
唉,養兒子圖啥?
圖個心寒嗎?
3/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