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不再是曾經那個自信的職業女性,是不是連換一套衣服都感到陌生?
你不敢跟朋友聊天,怕自己滿腦子都是「奶量、睡眠曲線、疫苗時間」,而人家在聊的,是新劇、新戀情、新包。
而有些「老公式傷害」,更是雪上加霜:
「你不是整天在家帶娃嗎,怎麼還這麼累?」 「我媽都沒怎麼休息,孩子不也養大了?」
在這個階段,很多媽媽會經歷「身份迷失」。
如果沒有及時找回「屬於自己的價值感」,情緒就會越來越低落,甚至引發更嚴重的抑鬱傾向。
這時,一些「自我重建」的工具很重要,比如:
記錄型情緒App:幫你看到「今天也做了很多了」 情緒對話玩具(是的,現在真有這種東西):能模擬傾聽、回應情緒,不需要講理、不用解釋,只要「被懂」 第四階段:產後6個月後——「全世界都以為我好了,只有我知道沒有」
這個階段,最「隱形」。
寶寶開始長大,別人眼中的你「已經度過最難的了」。
但只有你知道——你每天還是會因為一句話崩潰。
比如別人曬娃說「寶寶一天睡10小時」,你卻還在夜醒5次。
比如家人說「該給孩子斷奶了」,你卻連一頓完整的飯都沒吃下去。
比如朋友圈全在聊「帶娃旅行好好玩」,你卻連出門一次都覺得像逃難。
6個月,是「長期疲憊」積壓后的情緒鈍化期,表面看起來「沒什麼」,其實最危險。
這個時候,給自己的「情緒休假」特別重要:
家庭成員的角色重新分配(別再讓媽媽一個人包攬全部) 建立「媽媽友誼圈」,哪怕只是線上吐槽,也能緩解孤獨感 若條件允許,嘗試短暫恢復一點工作/興趣/學習,重新「被看見」 寫在最後:
你不是脆弱,也不是不合格。
只是,這場名為「成為媽媽」的挑戰,沒有人天生就會。
焦慮、崩潰、不想面對孩子的情緒,都是「人之常情」。
不要壓抑它,更不要獨自咀嚼。
找人聊,找方法疏通,找工具輔助,你值得被好好對待。
你不是一個人在經歷這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