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:第三種,忽視孩子、毫無參與感型
有的爸爸,不吼不罵,也不打不鬧。
他在家,就是個「空氣人」。
孩子的一切事情都交給媽媽或者奶奶,從學習到生活,從吃喝拉撒到升學擇校,爸爸從不多插一句嘴。
「我忙」「我不懂」「你看著辦」——這是他們最常說的話。
孩子辛辛苦苦做的手工,拿給爸爸看,爸爸只敷衍一句「嗯,很好,不錯」然後就把孩子推開。
孩子的那種失落與失望,其實會記在心裡。
孩子最怕的,不是被罵,而是被忽略。
他努力半天,得不到一句誇獎;
他失落時,也沒有一個肩膀可以靠。
他們可能嘴上不說,但心裡清清楚楚——誰在乎他,誰敷衍他。
父愛的缺失,很多時候,其實是懶惰和逃避的借口。
你缺席了他的童年,將來,他也可能會缺席你的晚年。
四:第四種,唯成績論英雄型
我表姐夫,是那種典型的「分數至上」型爸爸。
孩子考了95分,他冷著臉說:「怎麼不是100?」
考了85分,他一句話:「別讀書了,放假就跟我去廠里。
」
孩子拼了命地學,平時電視手機很少碰,可爸爸還是不滿意。
只要看到他在發獃,或者無所事事,爸爸准要說一句:「不知道去看書嗎?」
爸爸的口頭禪是:「不好好讀書,我將來怎麼指望你?」
他以為這是激勵,其實是摧毀。
有句話說得對:一個孩子,在成績面前活成了工具,就很難再活成自己。
真正的好成績,從來不是逼出來的,而是孩子在被尊重、被認可中,一點點長出來的。
孩子不是考試機器,更不是用來給父母爭面子的道具。
他們更需要的是理解,是陪伴,是看到努力之後一句「你已經做得很好了」。
父母的嘴,是孩子的風水。
什麼樣的話語,塑造什麼樣的孩子。
我常想,一個孩子這一生,能有個溫和、有擔當的爸爸,是多大的福氣。
不是所有人都幸運,但如果你看懂了這些,也許你就能幫他少走些彎路。
孩子長得快,童年一轉眼就過去了。
錯過了,是一輩子的遺憾;守住了,是一輩子的底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