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經過一段時間的覺察和反思,我發現:
我和先生性格底色的巨大差別——
緣於我們身後原生家庭的氛圍截然不同,也緣於我們平時犯錯時,父母對待我們的姿態截然不同。
先生是在一個鬆弛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,平時他犯了錯,他的母親會習慣性替他兜底。
而我則是在一個緊張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,一旦犯了錯,我的母親會習慣性給我歸罪。
不久前的一個晚上——
先生拿著盆在廚房接水,後來他趕著去做別的事情忘記關水龍頭,導致廚房被水淹了。
婆婆看到后立刻關了水龍頭,走到先生面前告知情況,並提醒了一句「下次記得關」。
她情緒穩定,語氣溫和,一點也沒有苛責先生的意思。
先生則輕輕了「噢」了一聲,便繼續忙他的事情去了。
隨後,婆婆便去廚房處理地上的積水,拭擦被積水淹過的物品……
我雖不認同婆婆替先生收拾殘局的做法,但她遇事不苛責的態度,卻令我印象深刻。
難以想象,在我的原生家庭里,如果我犯了類似錯誤,母親將會如何大發雷霆。
記得小時候,我有一回幫媽媽煮飯,結果水放少了,將飯煮糊了。
我媽看到后,將我劈頭蓋臉訓斥了一頓,還給我按上了很多「罪名」:
做事馬虎,愛偷懶,故意給她添亂。
沖我發泄完憤怒以後,她去廚房快速地煮了一鍋麵,若無其事的喊家人來吃面。
但我心裡卻堵得非常慌,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,根本咽不下去……
透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,我深切體會到:
在容錯率高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——
往往更鬆弛,情緒更穩定,更能從容面對生活的意外;
而在容錯率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——
往往更焦慮,遇事更緊張,害怕犯錯,害怕陷入失控。
這就是為什麼先生能很輕易原諒我的失誤,而我卻習慣不停地給他歸罪、傳遞焦慮的根本緣由。
2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