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看過一則寓言故事。
海邊沙灘上,一隻母蟹指責她的孩子:「你怎麼老是橫著爬,為什麼不直著走呀?」
小螃蟹則委屈地答道:「媽媽,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。
」
故事雖簡單,道理卻引人深思。
看到孩子不聽話、不愛學習、沉迷電子產品時,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指責他們。
卻忘了,孩子身上的缺點,本質上都是父母問題的映射。
就像果實長歪了長殘了,我們應該去看看這棵樹怎麼了、樹下的土壤怎麼了,而不是一味地問果子怎麼了。
南開大學的齊善鴻教授分享過一個故事。
一位家長請教他:「我家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念書?」
齊教授反問道:「那你們兩口子喜歡念書嗎?」
那位家長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:「我們也不是很喜歡念書。
」
齊教授笑著說:「你們都不喜歡念書,卻希望孩子好好念書,這怎麼可能會實現呢?」
在齊教授看來,養孩子就像是「腌鹹菜」。
把蘿蔔放入20年的鹹菜老湯中,蘿蔔無需覺悟,無需努力,便會自動入味。
即便把人蔘放入蘿蔔湯中,數月後,人蔘也會沾染上蘿蔔的味道。
反之,如果把蘿蔔浸入人蔘老湯中3個月,蘿蔔吃起來也會像人蔘。
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。
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,而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。
沒有一個孩子能夠輕易跳脫出環境對自己的影響,因為孩子本身就是環境的產物。
他們總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周圍人,特別是父母的熏陶,無意識地復刻最親近之人的言行舉止。
所以啊,教育最忌諱的就是自己不努力,只會在孩子身上使勁。
2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