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有4種行為,暗示「智商高」,你不要誤以為是「壞毛病」

三:問題多,說明好奇心強
「這是什麼?」
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
「如果不這樣會怎樣?」
有些孩子,一張嘴就是十萬個為什麼,從天上問到地下,從家裡問到太空,一天下來,把你問得直翻白眼。

你是不是也說過一句話:「別問了,煩死了!」
可惜的是,這一聲「煩死了」,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好奇心的第一錘。

一個總愛問問題的孩子,說明他對世界有強烈的興趣。

他的腦子在飛快地跑,他想知道、想明白、想看得更多。

孩子的「為什麼」,是未來的「原來如此」。

這種孩子長大后,思維開闊,敢提問、愛鑽研、有創意,最適合做那些需要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工作。

當他提太多問題時,我們可以和他說:「這個我們查一查」,或一起動手找答案。

有個媽媽說:「我兒子的問題,多得我都答不過來,我就告訴他,『媽媽也不知道,我們一起查查書』。
後來他自己愛上了查百科。

陪他探索,比只給答案,更能激發他持續的興趣。
四:情緒敏感,說明心裡細膩
有些孩子,動不動就哭,一點小事就鬧情緒;有時候你只是語氣重了點,他就覺得你不愛他了。

你可能覺得他「太玻璃心」,忍不住想說:「怎麼這麼脆弱?」
可你不知道,情緒敏感的孩子,心思其實特別細。

他能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,比如爸爸臉色變了、媽媽語氣不一樣了,甚至朋友的一個小動作。

這種「情緒雷達」,小時候是「矯情」,但長大后很可能變成「共情能力強」。

心細如髮,是一種聰明,不是毛病。

別以為愛哭的孩子沒出息,他可能只是太容易共情。

當孩子情緒激動時,先抱一抱、陪一陪,再一起說說發生了什麼。

這會讓他知道:被理解,是學會自我調節的第一步。

我們做家長的,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。

多給一點理解,孩子會更早學會調節情緒,而不是被情緒左右。
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和天賦。

有時候,他們不聽話,不是因為「壞」,而是因為他們正走在自己的成長節奏里,只是我們還沒聽懂。

所以,別急著改孩子,先試著讀懂他。

4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