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種撕裂,在2023年便已現端倪。
李凱馨堅持用「Lunar New Year」取代「春節」,在韓國採訪時更是聲稱「亞洲共享新年」。
這與其說是文化認同的混亂,不如說是精準計算的「跨國人設」。
她既想要中國市場的真金白銀,又想維持其「國際視野」的優越感。
然而,這種算計,最終讓她陷入了輿論的漩渦。
《赴山海》的3億投資危局,暴露出了影視工業的系統性風險。
為了保項目,劇組不得不將李凱馨的200場戲刪至30場,成毅與娜扎的CP線也因此支離破碎。
而李凱馨代言的三個國貨品牌,連夜撤下了廣告,卻因合同陷阱而面臨天價違約金。
資本與流量的合謀,最終反噬了所有人。
這場風波,也改寫了外籍藝人在娛樂圈的生存法則。
2024年,某視頻平台的新規顯示:外籍主演需額外繳納500萬「輿情保證金」。
這一規定,無疑為外籍藝人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設置了一道更高的門檻。
當李凱馨在法庭上與男星榮啟航互潑髒水時,她或許不會想到,這場鬧劇正為行業樹立起新的「柏林牆」。
正如那句名言所說:「德不配位,必有災殃。
」李凱馨的事件,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警醒,更是對整個娛樂圈的警示。
在資本的逐利與流量的喧囂中,堅守道德與文化的底線,才是長久之計。
否則,無論多麼光鮮亮麗的表面,都掩蓋不了內心的荒蕪與醜陋。
6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