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生活中,面對孩子的購買慾,上來就拒絕的父母並不少:
「家裡玩具一堆,還買什麼買?」
「這個玩具太貴了,我們買不起。
」
「就知道買玩具,你也不看看你什麼成績!」
……
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,孩子物質的需求背後,其實都有一個心理需求。
直接簡單粗暴地拒絕,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父母「愛著」。
心理學家布魯斯·格萊朗博士也說:
「頻繁對一個孩子說『不』,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,孩子彷彿被父母推到了門外,會委屈甚至憤怒。
」
因為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句話,潛台詞都是:
你提出這個需求是不應該的;
你不配買玩具;
你不好,你很糟糕;
一次次被拒絕,一次次被否定,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種下自卑的種子。
就像《奇葩說》里的辯手席瑞,因為童年總是被迫壓抑自己的需求,長大后的他,明明生活得不錯,但在看到心儀的東西時,還是會覺得不安,從心底里認為自己不配。
除了「不配擁有」感,總是被拒絕的孩子,長大后,這種匱乏感還可能會演變成「無節制的需要」。
家庭教育家蔡景昆分享過一個案例。
16歲的少年頻繁在社區偷東西,如手機、衣服、學慣用具,就連嬰幼兒的玩具,人家扔的水桶他都要拿。
直到後來他被警察抓到,警察問他為什麼偷這麼多沒用的東西,少年才說道:
「我偷東西不是為了用,只是覺得擁有很重要。
」
原來少年小時候,家裡從不給他買玩具,他的物慾一直不被滿足,就發展成了長大后深深的匱乏感。
尹建莉老師在《自由的孩子最自覺》一書中說: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,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,產生補償性心理。
壓抑孩子的購買慾,只會讓孩子過早體驗到「物質匱乏」的精神壓迫感。
那些一直得不到滿足的需求不會消失,而是會像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,用再多的物質也填不滿。
童年裡所缺乏的東西,都會成為孩子餘生里最可怕的執念。

無底線的滿足
是餵給孩子最毒的葯
古人云,月滿則虧,水滿則溢。
愛太滿,則為害,若是一味地滿足孩子,很容易把孩子喂成一頭索求無度的白眼狼。
想起前段時間,一位父親為兒子彩禮錢給親家下跪的新聞。
男生小飛在讀大學時,母親患了乳腺癌要治療,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。
小飛明知家境不好,卻不想著努力賺錢,幫襯家裡,反而一畢業就要結婚,15.8萬的彩禮,他一分一毫都拿不出。
父親因為身體的原因,從工廠內退已經有九年時間,生活捉襟見肘。
但為了他的婚禮,父親還是拖著勞累的身子繼續出去打工,再加上東拼西借,也就湊了5萬塊。
因為實在湊不齊彩禮錢,兩家人在飯店談論婚事時,父親無奈只能向女方家長下跪。
年過半百,頭髮花白,身體不好,卻還要為已經成年的兒子操勞,實在可悲。
但追根究底,都是父親自己種下的果。
小飛說,從小到大,自己想要什麼父親都會滿足。
「我不管多大,在我爸那裡永遠是個小孩子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