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●只輸出,不傾聽
很多時候,父母跟孩子的對話,更多像是單方面的「演講」:
「你應該這樣做。
」
「我告訴你道理。
」
「你不懂,聽我的就對了。
」
可是,孩子想要的,不是道理,而是被聽見。
比如,孩子說:「我不想要這個。
」
父母立刻回:「你不懂,這對你好。
」
這時候,孩子聽到的不是關心,而是:「我不理解你。
」
真正好的溝通,是雙向的。
是你聽見了他的心聲,他也願意敞開心扉。

三:怎麼說,孩子才願意聽?
孩子不是故意和我們作對。
他們只是在尋找,能讓自己安心成長的土壤。
如果我們能調整一點溝通方式,或許,就能重新牽起那隻漸漸遠去的小手。
①真正地傾聽,而不是急著說教
傾聽,不是機械地聽,而是帶著理解和尊重去聽。
當孩子表達情緒、困惑,甚至是抱怨時,不要急著打斷、評判、糾正。
我們可以輕輕回應一句:「聽起來你挺難受的,要不要跟我說說看?」
這會讓孩子感受到:「在這裡,我是被接納的。」
所以,在孩子願意開口之前,我們要學會先關上嘴巴、豎起耳朵。
②給孩子選擇權,讓他做生活的主人
成長中的孩子,最渴望擁有參與感和自主權。
我們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,尊重他們的選擇。
比如,讓他決定興趣班、制定自己的作息時間表。
一句:「你想怎麼做?」遠遠勝過:「你必須按我說的做!」
當孩子被賦予決策權,他不僅會更投入,也更願意對自己的選擇負責。③用夥伴式的態度,而不是上對下的命令
溝通時,我們試著放下「父母」這個高高在上的身份,轉變成同行者、支持者。
比如,我們不說:「你必須每天練琴一小時。」
而說:「要不要咱們一塊想個計劃,既能輕鬆點,也能堅持下來?」
少一點命令,多一點商量;
少一點質問,多一點共情。
當孩子感覺到:「爸媽是理解我、支持我的。」
他才會卸下防備,重新靠近你。
有時候,成長不是要我們追著孩子跑,而是放慢腳步,張開手。
等他回頭,發現:「原來你一直在原地,溫柔地等著我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