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的父母可能會擔憂:
孩子犯錯了,如果父母一味地替Ta兜底,會不會導致Ta不知悔改,一錯再錯呢?
嗯,有這個可能性。
就像我前面所說的,我欣賞婆婆遇事不苛責的姿態,但我並不認同她替先生收拾殘局的做法。
因為在她長期替先生的兜底的過程中,無形中妨礙了先生某些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。
比如先生總是習慣將東西隨手亂放,而我婆婆每次見到都會動手替他整理,從而導致先生一直無法改掉這個習慣。
也因此,在孩子犯錯時,我更建議父母們在不苛責的情況下,做到有有限責任兜底:
即:替孩子承擔Ta能力範圍以外的責任,並將孩子能力範圍以內的責任歸還給孩子。
在熱搜話題「容錯率高的家庭有多幸福」下面有一個視頻合集,其中有一個視頻是這樣的:
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自己的小提琴摔了,零件散落在了地上。
她趴在媽媽的懷裡,一遍遍自責地說著「對不起」。
媽媽感受到了她的惶恐與不安,一邊撫摸著她的頭,一邊輕聲安慰道:
「沒事,咱想辦法解決,爸爸在給你修著!」
「修不好咋辦?」小女孩問道。
「修不好也只能換了,你還有多少私房錢?」媽媽回應著。
「兩三千……」小女孩誠實地回應道。
這時一旁貼心的弟弟加入了對話:「我贊助20。
」
桌子那頭熱心的爺爺也大氣地表示,自己要贊助2000……
整個過程,沒有人對小女孩的失誤進行斥責和歸罪,
只有媽媽溫柔的安慰,爸爸認真的維修,以及弟弟和爺爺力所能及的幫助,
但這一切又有一個前提:
如果小提琴修不好,小女孩需要先拿出全部私房錢,為自己的錯誤負責。
不難想象,
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,遇事往往會更鬆弛,不會因為犯錯而緊張;
但與此同時,她不會失掉自我責任感,因為她知道自己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。
3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