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陣子看完《哪吒2》,跟朋友聊起劇情。
我說我不喜歡太乙真人,覺得他老是吊兒郎當,明明危急時刻還在插科打諢,一點都不可靠。
我以為大家都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,結果在看相關訪談時,被啪啪打臉——
「太乙講川普真的超好笑,一看到他就開心!」
「超羨慕這種人,沒心沒肺、能吃能樂!」
「他超有鬆弛感,懂得享受生活。
」
這些聲音讓我有點衝擊。
冷靜想了想,我才發現——我其實是排斥那種「吊兒郎當」的特質,甚至不允許自己也這樣。
原來,我的不喜歡,反映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心。
討厭的背後,藏著我們不敢接納的自己
心理學裡有句話說得好:
「你越討厭一個人的某種特質,越可能是你自己壓抑的那一面。
」
我從小就是「乖小孩」,做人做事都照著老師、父母教的來:
要誠實守信
要謙卑禮貌
對待工作要認真嚴肅
所以當看到太乙真人在關鍵時刻還一副輕浮模樣,真的讓我火大。
尤其是他修行根本不如申公豹,卻一直被上級提拔、被師尊偏愛,還分到一堆法寶——超不公平!
可是,後來我聽到一些觀眾的說法:
「太乙沒架子,對妖族出身的申公豹沒有成見。
」
「他教哪吒的時候很平易近人,還會陪徒弟一起耍寶。
」
「有這種朋友太棒了,跟他在一起不焦慮,吃吃喝喝好快樂!」
這讓我突然醒悟:
我之所以討厭太乙,是因為我太把「完成任務」看得重,才無法欣賞他的鬆弛與幽默。
1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