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傾聽,而不是急著解決問題
當青少年感到焦慮或困惑時,他們真正需要的,往往不是一連串的建議,而是一雙願意傾聽的耳朵。
許多父母在孩子一開口表達困擾時,會立刻給出解決方案:「你就不要理他就好啊!」、「這有什麼好擔心的?」但對於孩子來說,這樣的回應可能讓他們覺得情緒被忽視,甚至導致他們不再願意開口。
有效的方式是:
試著說:「我聽起來你好像真的很不安,想多說一點讓我了解嗎?」這不僅建立了信任,也讓孩子知道,他的情緒是被看見且被尊重的。
二、正常化「焦慮」這件事
很多青少年以為自己焦慮就是「有問題」,或者會被貼上「情緒不穩」的標籤。
事實上,焦慮是一種自然反應,是我們在面對未知與挑戰時的心理機制。
父母可以分享自己也曾有焦慮的時刻,例如:「我當初要轉職時也超緊張,晚上都睡不好,但我慢慢學著調整呼吸和放鬆自己。
」透過這種方式,孩子會知道——焦慮不是羞恥的,它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,每個人都會遇到。
2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