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。
蒙台梭利博士曾打過一個比方。
兒童就像吸水海綿,會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著各種信息,並以此建立自己與外界的聯繫,最終形成自己的個性。
在成長的路上,孩子最擅長的就是觀察。
他們會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、處事方式、生活習慣,然後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行為。
作家劉繼榮在書中,提到過一段自己和兒子之間的往事。
有陣子,丈夫在外地工作,她一個人又要上班,又要顧孩子,忙得腳打後腦勺,心裡也頗多怨言。
每天下班一回家,都苦著張臉,洗衣做飯時,也不由自主地唉聲嘆氣。
她還經常給朋友打電話抱怨,哭訴自己作為員工的艱難和職場媽媽的疲憊。
直到有一天,劉繼榮無意中聽到兒子跟同學的對話。
兒子那哀怨的口吻,竟和她一模一樣:「我沒有幸福感,哪裡能笑得出來,人生太苦了......」
這一刻她才意識到,孩子可能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,但是一定會長成你本身的樣子。
想起演員劉暘在《一年一度喜劇大賽》里談到自己當老師時的經歷。
他遇到過一個學生,每次上課的時候都很不認真,總喜歡把頭埋到課桌下面瞎搗鼓。
等到了開家長會的時候,劉暘決定跟這個學生的家長好好談談。
結果家長會那天,劉暘推開門一進教室,一眼就認出了誰是那個學生的家長——
因為家長低著頭在課桌下玩手機的小動作,和那個學生一模一樣。
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:
「不要以為只有在教訓、命令的時候才是教育,在生活的每時每刻,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,都是教育。
」
我們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大。
若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行為,不能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,再苦口婆心的教導都是無用的。
3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