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3.一個父親平日里很喜歡喝酒,每天都會去鎮上的酒館喝一杯。
有一天下著鵝毛大雪,他照常哼著小曲向酒館走去,走著走著,他忽然感覺後面有人跟著自己。
回頭一看,自己年幼的兒子正順著他的腳印跟了過來,還一臉興奮地喊:「爸爸,你看,這雪多厚呀,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!」
兒子的話讓他心頭一震。
他想,如果我去酒館,兒子會順著我的腳印走,也會找到酒館。
想到這裡,父親改變了路線,走向了鎮子盡頭的圖書館。
自那以後,這位父親漸漸改掉了喝酒的習慣,並且再也沒有去過酒館。
孩子聽不進大道理,卻會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。
若父母能夠不斷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,完善自己的行為習慣,孩子自然會跟著父母的腳印向善、向上。
「童話大王」鄭淵潔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,一直秉承著一個原則:先學爸,後學霸。
他堅持每天4點半起床寫作,寫夠6000字,36年從未間斷。
女兒問他:「爸爸你怎麼起這麼早?」
他回答說:「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,這樣一天就非常輕鬆了,否則什麼也做不踏實。
」
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,女兒從上小學第一天起,放學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心無旁騖地寫完家庭作業,之後才做其他事。
鄭淵潔很少對孩子講道理,讓他們要努力,而是常常對自己說:「鄭淵潔,你要努力。
」
在他的影響下,女兒也變得勤勉上進,最終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績被6所名牌大學錄取。
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托舉,其實就是使勁栽培自己。
前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樊登,當初創辦「樊登讀書」時,每天忙得不可開交。
但除了出差,其餘時間,他都會盡量選擇在家工作。
每次他在家裡閱讀、寫作,兒子嘟嘟都會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工作,聽他講解。
耳濡目染下,嘟嘟也愛上了閱讀。
漸漸地,他不僅涉獵的書種類繁多,碰到不懂的問題還會想辦法自己查找資料。
在學習上,嘟嘟也從來沒讓父母操過心,一直堅持主動去預習功課、完成作業。
讀初二時,就已被保送重點高中了。
心理學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概念,叫「鏡像神經元」。
父母是孩子的鏡子,孩子則是父母的影子。
父母自己先變得足夠優秀,孩子才能站在我們的肩膀和格局上,抵達更高的層次。
畢竟,教育不是雕刻,而是讓孩子在鏡像中看見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