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:「情感忽視型」的家庭
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:
孩子哭鬧,父母說:「別哭了,煩死了!」
孩子分享自己的事情,父母忙著看手機,敷衍一句「嗯,挺好」。
孩子想傾訴自己的煩惱,父母輕描淡寫地說:「這算什麼問題,長大你就知道了。
」
這些行為,表面看起來沒有傷害,卻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冷漠——情感忽視。
依戀心理學認為:長期缺乏情感回應的孩子,容易形成低自我價值感,長大后更可能出現焦慮、自卑、關係障礙等心理問題。
我身邊一位朋友,30多歲,仍然無法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。
她告訴我:
「小時候,每次被欺負我都很難過,但沒人會安慰我。
我只能躲在被窩裡哭。
」
「後來我習慣了什麼都自己扛,可也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關心。
」
她看起來獨立、堅強,其實內心極度敏感和脆弱。
孩子在童年時期最渴望的,不是昂貴的玩具,不是一堆獎狀,而是一個能聽他們說話、懂他們情緒的父母。
情感忽視,並不一定都是極端的冷暴力,它還可以是「我沒空」的借口,是「等一下」的敷衍,是「先別煩我」的口頭禪。
但它,卻把孩子推向「我不重要」的深淵。
我們用心回應孩子的每一次表達,都是在給他們「我是被愛的」的底氣。
有一句話說:「我們一生都在治癒童年。
」
確實,很多人的不自信、不敢表達、容易退縮,歸根結底,是小時候內心缺了一塊「被接納」的拼圖。
我們常說「教育不能等」,但真正不能等的,不是學業,而是父母對孩子心理成長的關注。
不要小看一句話的力量,也不要忽視一個擁抱的價值。
自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而是一點一點被灌輸的。
而自信,同樣是日積月累、溫柔灌溉的成果。
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光,而不是影。
4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