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沒生孩子之前,我以為育兒焦慮一般出現在孩子上學之後;
生完孩子我才發現,從孩子出生那一刻焦慮就已經存在了。
而且很多時候,它不是緣於孩子出了什麼問題或狀況,
而是緣於一種人為施加在一個正常孩子身上嚴苛的KPI考核。
即:將孩子的成長分解成一個個量化的指標,要求孩子在每一項指標上做到更好,甚至做到完美。
它是一種人為製造的焦慮,同時也是一種不合常理的育兒方式。
1/9

分享2個我的切身體驗:
寶寶出生后,我請了一位月嫂前來照顧。
月嫂非常重視寶寶的體重增長,每天早上都會給寶寶稱重;
如果寶寶重了,她會非常開心;
如果寶寶輕了,她就會非常焦慮。
從科學角度來講,孩子的體重只要處於生長曲線圖的3%-97%之間,都屬於正常範圍。
但在月嫂的觀感里,孩子體重正常還不夠,要達到中上(偏胖)才行。
於是她不停地給寶寶添加奶粉,讓寶寶吃飽了睡,睡飽了吃,以此達成她施加在寶寶身上的體重KPI。
直到兩個星期後,寶寶頻繁吐奶,徹夜哭鬧,還出現了腸脹氣;
在我的強勢干涉下,月嫂才逐漸消停了對寶寶過度餵養的做法。
2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