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寶寶6個月大的時候,我帶他去醫院做兒童保健(自費性質的)。
醫生施加在寶寶身上的KPI考核更為嚴苛:
摸到寶寶的囟門沒完全閉合,她建議給寶寶做頭顱B超;
看到寶寶長了少許濕疹,她就開了一大堆藥膏和泡澡包……
從科學角度來講——
寶寶2歲前囟門沒閉合,皮膚屏障尚未建立容易出濕疹,這是正常現象;
但在醫生的操作里,孩子正常還不行,要達到零風險、零瑕疵的完美標準才行。
她用一種超乎尋常的嚴苛標準,將寶寶身上的問題不斷放大,以此達成她施加在寶寶身上的完美KPI。
由於提前了解過孩子的生理髮展規律,我拒絕了醫生要求給寶寶做頭顱B超的建議;
同時抱著試試看的心理,我將藥膏和泡澡包帶了回家給寶寶使用,但效果並不明顯。

透過月嫂和醫生,我能感受到在KPI育兒理念下,一種明顯的被放大的焦慮:
它不是基於孩子正常的成長規律;
而是基於當事人自身對完美的渴求與執念,亦或出於其它目的。
一般存在兩個特徵:
① 永遠要求孩子力爭上遊
就像月嫂執著於寶寶的體重KPI一樣——
有的養育者會執著於孩子的身體發育KPI、運動技能KPI、學習成績KPI……
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:不接受孩子處於中等水平/正常範疇,永遠要求孩子力爭上遊,甚至做到完美。
在寶媽群里,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個例子:
有一位寶媽,她5歲兒子的身高比幼兒園同齡孩子矮一些,但也符合正常標準。
這位寶媽很是焦慮,擔心兒子被同學欺負或看不起。
於是她不停地給兒子補鈣,但效果並不明顯。
後來她實在受不了,決定給孩子注射生長素……
她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,採取了一種揠苗助長的方式,全然不顧生長素可能會給一個正常孩子帶來一系列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