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累,是「腦腐」了!資訊時代的精神掏空現象,正在悄悄吞噬我們

該遠離的,從來不只是「關掉網路」
很多人會想:情緒被消耗,是因為我們接觸了太多爭議、情緒性資訊,那不上網不就好了?

但事實上,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現在的許多短影音、新聞報導,往往刻意用「衝突感」來吸引眼球。

激進的言論、聳動的標題、真假難辨的情緒拉扯……它們不是想讓你獲得資訊,而是想要你的情緒、討論度,甚至憤怒。

看完一段內容,你可能沒有收穫,只有情緒波動。
更可怕的是,演演算法會以為你「喜歡這類內容」,接著一波又一波地推送給你,形成無止盡的負循環。

3/8
你不是累,是「腦腐」了!資訊時代的精神掏空現象,正在悄悄吞噬我們

我是怎麼走出這個情緒漩渦的?
後來,我意識到自己狀態不對,便開始做出調整。

第一步:果斷拒絕消耗型內容
每次刷到讓我煩躁的影片或文章,我都會點選「不感興趣」、「不再推薦」。
這看似簡單的動作,其實就是對生活的一種選擇權:
對會耗損你的人事物,說「不」是保護自己。

第二步:主動鞏固自己喜歡的資訊環境
我也養成一個習慣:看到療癒的內容我就點讚、收藏,甚至搜尋類似主題。
例如貓貓狗狗、旅遊風景、健身運動,這些都能讓我情緒穩定,也讓我的推薦內容越來越「乾淨」。

然而,即便如此,有時還是忍不住去看那些會讓我生氣的資訊。

為什麼人會這麼「自作自受」呢?

4/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