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突然變安靜?他不是長大了,是在關上沒人回應的情緒門

「今天幼兒園發生了什麼呀?」
「沒什麼。

「你和小朋友玩了嗎?」
「還好。

我記得,曾經的他,每天下課像廣播站,能講上整整20分鐘,從誰吃了小熊餅乾,到老師換了髮型。

1/3
寶寶突然變安靜?他不是長大了,是在關上沒人回應的情緒門

但最近,不知道從哪天開始,他的話越來越少。
問什麼都「我不知道」「就那樣」「還可以」。
朋友說:「這不挺好嘛,長大了,懂事了,不那麼黏人了。」
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。
一個曾經滔滔不絕的孩子,突然變得沉默寡言——他不是乖了,而是失望了。
不是對你失望,而是對自己曾經的熱情無人回應的那種失望。
孩子的沉默,往往是「說了沒被聽見」之後的自我保護
我們總覺得,孩子想說就會說,不說就是沒什麼好說的。
但你知道嗎?
孩子不是不說,是說了幾次沒人理,才選擇不說了。
你回憶一下:
他興緻勃勃講故事時,你在刷手機,「嗯嗯嗯」敷衍過去; 他哭著說「不想去幼兒園」,你說「別無理取鬧」; 他畫了個歪歪扭扭的小人,你看一眼說「塗那麼多顏色幹嘛?」 這些你可能早就忘了,但孩子的心卻悄悄記錄下一個結論:
我說的,沒人在意;
我的感受,沒有意義。
於是他開始慢慢關閉這些「表達出口」,直到你突然發現:
曾經那個「話癆」寶寶,怎麼變成了「冷靜小大人」?
語言減少,可能是孩子表達力下降的第一信號
心理學家曾指出:
3-7歲是語言表達與自我情緒建構的重要窗口期,
一旦這個階段的「表達需求」被忽視,孩子容易出現:
情緒內化:什麼都往心裡咽,不表達、不爭辯;

2/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