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別再糾結這樣做對不對,寶寶更需要你不變的回應!

「你說……我剛剛是不是不該吼他?」
深夜十一點,一個媽媽在手機另一頭髮微信問我。

她說孩子今天在吃飯時把湯灑了一地,她忍不住吼了他一聲。
可事後就開始後悔了,怕嚇到孩子,怕「傷害了安全感」,怕「給他留下心理陰影」……
我問她:「你平常也這麼凶嗎?」
她說不是,今天太累,實在忍不住了。

我沒說「你這樣做是錯的」,也沒說「孩子會被毀了」,我只說了句:「如果你之後還是一樣地愛他,他不會記得你吼了他,而是記得你總是抱他、陪他、回應他。

這不是雞湯,而是心理學里關於「穩定依附」的基本邏輯。

媽媽的焦慮,往往源於「對錯型育兒焦慮」
「餵奶按需還是定時?」
「他鬧的時候要不要抱?」
「是不是一哭就抱會寵壞?」
「不吃飯到底要不要強迫他吃幾口?」
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媽媽,在這些「是否科學」的問題中反覆糾結。

你以為你在尋找「最正確的方式」,其實你是在告訴自己——「我不夠好」。

但孩子不是在和你比答案,他在看你是不是「一直都在」。

對孩子來說,穩定比完美更重要
你今天說「不能吃糖」,明天又心軟給了一顆;你昨天說「要午睡」,今天因為你自己臨時有事,又把他晾一邊……
孩子不明白「媽媽臨時有事」的道理,他只感受到:「媽媽說的話,有時候算,有時候不算。

這不是在說你要「事事嚴苛」,而是在說——情緒和行為要有一致性。

心理學里有個詞叫做「可預測性安全」,孩子需要知道:
「當我哭的時候,你是會來的。
」 「當我做錯事的時候,你不會消失,而是引導我。
」 「你昨天怎麼說,今天大概率也會這樣。
」 這是他們理解「世界是否安全」的第一步。

當媽媽頻繁調整方法,孩子感受到的是混亂
我看過一個媽媽的日常記錄。

她給孩子設了鬧鐘起床,三天後覺得太冷冰冰,又取消了;給孩子報了情緒訓練課程,上了兩節說沒用就退了;吃飯時候要求不能看動畫片,堅持五天後,覺得「太影響情緒」,又妥協了……
她說:「我好像永遠在試錯。

我想說:「孩子也永遠在適應你的『不確定』。

這種育兒方式看似「靈活」,實則對孩子的心理結構是一種「流動的地板」。

他們站不穩,只能抓狂。

「穩定」,不是不變,而是「可預期」
你可以調整規則,但一定要有解釋。

你可以允許自己有情緒,但要說出來:「媽媽今天很累,所以聲音大了,不是你不好。

你甚至可以放棄某些「標準」,但請你清楚地告訴孩子:「我們現在決定嘗試另一種方式。

孩子不是不能接受變化,而是怕——「媽媽今天像太陽,明天像冰窖,後天我就不知道她在哪了。

想穩定孩子,先穩定自己
我最常對新手媽媽說的一句話是:
「別急著『教孩子』,先溫柔地把自己安住。

我們以為孩子怕我們做錯,其實孩子更怕我們「崩」。

不是每個媽媽都能做到佛系,但每個媽媽都可以做一個「不逃」的人。

情緒來了,就說出來;不知道怎麼做,就說「媽媽還在學習」;改變規則,就告訴孩子為什麼。

這樣你就成了他世界的「錨」。

你需要的不是更多育兒知識,而是一個幫你整理情緒的系統
有些工具,我覺得每個迷茫媽媽都值得試試:
情緒記錄APP:記錄每天的高頻情緒事件,發現自己的「易怒點」 親子關係課程:不是學技巧,是學「怎麼不被孩子牽著情緒跑」 穩定養育指南類繪本:不僅給孩子,也給自己看一看,情緒怎麼長出來的,怎麼修復 媽媽,是孩子的「第一秩序建構者」。
當你變得「可預期」,他的世界也就穩定了。

當你不再糾結「這樣做對不對」,你才能聽到內心那個更溫柔的聲音:「我一直都在,就已經很好了。

1/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