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❷ 行為放大鏡法
不要泛泛地說「你真乖」「你太棒」,而是精準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。
比如:「你剛剛拼圖的時候沒有放棄,還自己找到了最後一塊,太厲害了!」
孩子會覺得:「媽媽注意到了我努力的細節」,這份認可是專屬的、私人的,而非流水線的誇獎。
❸ 非物質驚喜
當孩子表現很好時,我會用「體驗型獎勵」:一起做一頓披薩、一場一起跳的瘋舞、一張手繪「成就獎章」
這些小儀式,比糖果更讓孩子感到被重視。
因為你用時間和情緒,換來了他們的滿足感。
我們總以為孩子喜歡「東西」,
其實,他們更在乎「你為了我,停下來,認真地看了我一眼。
」
有一次兒子完成了拼圖,我沒有誇他,只是笑著看著他說:「你應該很為自己驕傲吧。
」
他愣了一下,然後特別小聲地說了一句:「你有看到我,我就放心了。
」
那一刻我真的差點淚奔。
當然,不是說物質獎勵不能用。
它可以是生活的小儀式,但不能變成親子關係的「交易籌碼」。
真正的獎勵,是在你和孩子之間,建立起那種「你懂我」的連結。
你願意相信孩子的努力是發自內心的,
孩子也在潛意識裡學會:做對的事,不是為了別人給我點什麼,而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這樣的自己。
所以,下次當你想說:「你真棒,來,獎勵你一個XX」,
不妨先停頓一下,看看孩子的眼睛,問問他:「你剛剛最得意的部分是哪一塊?」
這一問,也許就種下了「自我價值感」的種子,比一顆糖甜太多了。
你家有沒有哪一次「獎勵」是失敗的,或者意外讓你感動的?
留言區聊聊你和娃之間那些「被看見的瞬間」吧~
3/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