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坊間,有句話叫做「兒大不由娘」,意思就是孩子長大之後,就不再順從媽媽了,不再受媽媽管教了,甚至與媽媽之間的情感也開始淡薄了。
很多人認為,這是孩子長大之後獨立性變強導致的,但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「失望性隔離」。
1/4
那麼,什麼是「失望性隔離」呢?
在心理學中「失望性隔離」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。
就是媽媽和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裡,讓孩子感受到了太多的失望情緒、負面感情體驗,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無法體會到母子之間的溫馨、快樂和幸福,頻頻地受到情感方面的傷害,從而激起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。
比如媽媽下班回家的時候,給孩子帶了自以為孩子喜歡吃的麵包,而孩子看到之後表示自己並不喜歡吃麵包。
結果,第二天媽媽下班的時候又給孩子帶了另一個口味的麵包,孩子,再次告訴媽媽,自己是不喜歡吃麵包,而不是什麼口味。
而過了幾年之後,媽媽又給孩子買了麵包……在這樣的情況下,孩子就會感到自己被忽視,從而出現失望,產生極大的負面情感體驗,從而影響到母子關係。
又比如,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時候,出現了一些小瑕疵,媽媽就說孩子「這麼大了連這個都做不好」。
孩子在做事的時候,不知道怎麼做,媽媽就說孩子「你真笨」……孩子從媽媽這裡,得到的總是負面的評價,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,產生極大的自卑感和挫敗感。
為了確保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會崩潰,孩子就可能會逐漸地淡化和媽媽的關係,避免受到來自媽媽更多的負面評價。
2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