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迷自我的爸爸,疲憊不堪的媽媽

2

其實,家裡的問題不是跑步本身,而是失衡的家庭關係。

這種長期的失衡狀態,最深遠的影響,其實落在了孩子身上。

孩子對家庭關係的理解,很多時候來自於父母的日常表現。

當爸爸只顧著自己的愛好,不顧家庭與孩子感受時,孩子內心所體會到的,就是一種被忽略與不被重視的感受。

他會慢慢地覺得,家庭似乎理所應當由媽媽來承擔,而爸爸則擁有天然的自由與豁免權。

這樣一種認知,一旦形成,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埋下深深的陰影。

他可能會逐漸缺乏安全感,甚至開始質疑父親對他的感情。

他也可能長大之後不自覺地模仿父親的行為模式,認為作為一個家庭中的男性角色,只要有自己喜歡的事情,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置家庭於不顧。

而對於媽媽的角色,他又可能認為本來就該隱忍和付出。

就像《親密關係》里說的:「父母的關係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關係模式。


父親如果給孩子示範的是一種不對等、不平衡的模式,孩子未來的婚姻與人際關係,就可能會複製這樣的模式。

孩子可能不知道怎麼去尊重伴侶的感受,也不懂得如何負起真正平衡的家庭責任。

3

更深一層去看,爸爸所追求的所謂「自由」,其實可能只是一種逃避,逃避家庭中繁雜瑣碎的責任,逃避作為成年人應有的擔當。

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:「你未曾覺察的東西會變成你的命運。


如果長期忽視自己對家庭的責任與對伴侶、孩子情緒的覺察,這種疏離將會變成夫妻之間乃至親子之間的鴻溝,到最後,再多的愛好也填補不了家庭關係破裂后的缺憾。

從哲學上看,人追求自由的本質並非為所欲為,而是要有承擔自由帶來的責任的勇氣和能力。

跑步是個人的愛好,它讓人快樂、健康,這一點無可厚非。

但真正的自由,應當建立在對家庭負責任的前提之上。

如果自由以犧牲家人為代價,這種自由又如何能令人心安理得?

家,從來不是某一個人的避風港,而是每個人共同築造的空間。

身為丈夫、父親,固然有權利追求愛好,但更應該明白家庭意味著共同的成長與付出。

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物質上的滿足,而是父母親密無間的陪伴,以及對家庭共同擔當的氛圍。

寫在最後

跑步終究只是幾十公里的短途,人生的長途,需要家人一起奔跑,才能撐起家庭的未來。

畢竟,一個家庭的和諧,不是靠一個人短暫的快樂,而是需要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的長久經營。

額,大概率又有人討伐我了!

得罪一大批爸爸,男人何必為難男人。

2/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