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要買東西時,拒絕是下策,滿足是下下策,上策是什麼?

有遠見的父母
先培養孩子的消費觀
面對孩子「買買買」的要求,既不能一味拒絕,又不可以一味滿足,那到底該怎麼辦呢?
豐子愷說:「兒童富有感情,卻缺乏理智;兒童富有慾望,而不能抑制。

當孩子提出購物需求時,其實是培養孩子消費觀的最好時機。

對此,央視少兒主持人周洲曾分享過三個很實用的方法,值得父母們借鑒。

1. 幫孩子區分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
在一檔綜藝節目中,演員黃奕的女兒突然提出要買兩把瑞士軍刀。

理由是別人有,我也想要。

一個不知足,還一下要買兩個!
黃奕看出女兒只是攀比式購物,便果斷拒絕了:
「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,我覺得你沒有這個需要,再跟別人比,你什麼都不要了。

7/9
當孩子要買東西時,拒絕是下策,滿足是下下策,上策是什麼?

很多時候,孩子要買東西,並不一定是缺,而是單純的想要擁有。
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分清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,購物時,才能幫孩子更好的選擇。
「需要」,是一定要有的東西,沒有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。
「想要」,一定程度上就是慾望,有了更好,沒有也不會怎樣。
需要的,一定要買;想要的,酌情考慮。
2. 提前約定消費的價格和數量
周洲分享過自己的經歷。
因為知道女兒看到琳琅滿目的東西,一定會有想要買的慾望,所以每次出門前,她就和女兒先約定好:
「跳跳,今天我允許你買東西,但只買一件東西,而且這件東西不能超過20塊錢。」
女兒在挑選的過程中,不僅學會了看標籤,還鍛煉了數學能力。
雖然在超市裡,女兒也會很糾結,不知道怎麼選,但是每次付款前,女兒還是會從中只選出一樣。

因為她知道,這是我跟爸爸媽媽的約定。
提前和孩子約定,就是給孩子一定的尊重和自由,這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自覺和價值感。
無形中,不僅讓孩子對自己的需要形成了判斷力,更保護了親子之間的關係。
3. 和培養財商相結合
培養孩子的財商,一來,可以讓孩子學會正確管理和使用金錢;二來,可以讓孩子學會規劃,理智購物。
從幼兒園開始,父母可以每個月給孩子一定量的零花錢,並允許孩子自己獨立支配使用。
然後為孩子準備一個記賬本,教他記賬,方便孩子對自己支出的錢、剩餘的錢、以及錢花在哪兒,都一目了然。
我也是這樣培養女兒的金錢觀的,一開始,女兒難免出現買的東西很差勁,或者一下就把錢花光了的情況。
但引導兩三次后,女兒自己就養成了列清單、存錢和記賬的習慣,錢的使用都在她的掌控之中,財商隨之形成。
父母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,孩子才能學會合理消費,珍惜金錢,而不是隨意揮霍。

8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