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② 永遠盯著孩子的問題看
我前面提及的那位兒保醫生,在就診時有一個慣性:
喜歡盯著孩子的問題看,放大問題。
比如我帶寶寶去做運動技能評估,均分達到了96分,其中有60%的指標超過了同齡孩子的標準。
我對這個結果挺滿意的,真心覺得孩子發展得挺不錯。
結果醫生看了一眼評估報告,她盯著唯一一項稍落後的指標:
「你家孩子這項數據很差,最好做一下推拿治療,促進身體發育。
」
或許是出於職業要求,但她確實傳遞出了一種挑剔的氛圍。
這讓我想起了生活中很多掃興的父母——
孩子喜滋滋地拿著一張考得還不錯的成績單回家,他們卻盯著試卷上為數不多的錯題:
「這道題這麼簡單還做錯?
趕緊回房間好好反省!」
他們忽視孩子整體的、自然的生長與發展;
將目光聚焦在一個局部問題上,以偏概全,製造焦慮和挫敗。

在KPI育兒理念下,孩子的主體往往是不被看見的,需求也常常是被忽視的。
長此以往,孩子可能會逐漸淪為「KPI工具人」,感受不到成長的喜悅,也感受不到存在的價值。
Ta可能會選擇妥協,放棄成長——
前不久帶寶寶去上早教課,隔壁坐著一位奶奶帶著一名女寶寶。
女寶寶8個月大,體重25斤,屬於過度餵養下導致的過度肥胖;
加之平時她經常被奶奶抱著,缺乏運動,至今還不會下地爬行。
在練習爬行環節,別的寶寶都在努力向前拱,但她卻趴在地毯上一動不動。
奶奶有些焦慮,在後面不停地推她,並拍打她的屁股:「爬呀,爬呀,趕緊爬呀!」
但沒用,她依然沒有爬行的慾望。
這是一個被體重KPI裹挾著的孩子,拖著超負荷的軀體,放棄了運動技能的發展。
Ta也可能會選擇對抗,強迫自己成長——
我有一名來訪者,她是一個在KPI育兒理念下成長起來的孩子。
雖然她名校畢業,在一家名企當副總裁,在一線城市有房有車。
但她從未為自己的學業成就或事業成就感到驕傲。
相反,她覺得自己很無能,過得很失敗。
因為在她給自己設定的完美KPI里,她應該考取世界最牛的大學,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創業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