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寫在最後
發現了嗎?
在育兒過程中,如果我們執著於追求KPI,用外驅力去操控、督促孩子成長;
或許可以讓孩子的發展優於同齡人;
但我們會因此變得非常焦慮,同時孩子也不會真正感受到成長和成就的喜悅。
這時,我們不妨試著跳脫育兒KPI的裹挾,將成長的權利交還給孩子;
即便一開始孩子的發展略慢於同齡人,但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耐心——
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不斷生根、萌芽,並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,推動著孩子去體驗、探索與成長。
通常具備這個特徵的孩子,做事往往更專註,更有耐心和恆心,願意一步一個腳印地將事情做好來。
事實上,孩子每一個自發的行為,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,都有其獨特的價值。
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指引、督促,只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的環境,允許Ta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由地成長。
而後我們以一個鬆弛的陪伴者的姿態,靜待開花結果,何樂而不為呢?
9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