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點:對孩子保持足夠的寬容
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跟蹤調查顯示,經常遭受斥責的孩子,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產生逃避心理,其抗挫能力明顯低於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。
而那些在寬容氛圍中長大的孩子,不僅親子關係更加融洽,更能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幫助,積極解決問題。
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做錯事、不會做事,都是很正常的情況,孩子的成長就是從錯到對,從不會到會。
所以,我們需要懂得對孩子寬容一些,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,應給予引導與安慰,讓孩子吸取教訓、積累經驗,從而獲得成長,而不是去指責孩子。
這樣做,會讓孩子感覺到更多來自媽媽的安全感、親切感、幸福感,因為媽媽是自己遇到挫折時的「靠山」,是自己成長背後堅實的後盾。
如果孩子一犯錯,媽媽就批評、斥責的話,那麼孩子不僅感受到的都是負面情緒,造成親子關係淡化,並且也很難得到有效地成長。
因為媽媽並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示範,孩子仍舊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。
第三點: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
研究表明,獲得家長積極支持的孩子,自我效能感和創造力表現比缺乏支持的孩子高出 42%,這種支持為孩子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孩子在很多時候,都需要來自媽媽的支持,比如孩子擁有某個興趣,那麼媽媽就需要給孩子一定的支持。
就像孩子喜歡繪畫,那麼媽媽就給孩子準備畫筆、顏料、畫紙等,並且給孩子報了繪畫班,讓孩子能夠充分地施展和提升自己的興趣。
比如孩子在外面被誤會,與他人發生爭執受委屈了,媽媽要做的並不是去當和事佬,也不是強迫孩子向別人道歉,而是給孩子「撐場子」,問清事情的原委,解除其中的誤會。
英國兒童心理學會的調查表明,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時,他們處理矛盾的能力會顯著提升,心理抗壓能力也會增強。
如果是他人的不對,媽媽就要力挺孩子,維護孩子的權益。
如果是孩子的不對,媽媽也要向孩子講清其中的道理,引導孩子在主觀上認識到錯誤。
這樣做,會讓孩子感受到動力,感受到一種積極的環境,孩子不僅會得到更高效的成長,還會深化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情感關係,就算是長大了,也仍舊會和媽媽很親。
結語
總體來看,那些能夠讓孩子長大后依然和自己保持親密關係的媽媽,是對孩子付出了更多、更細緻、更用心地愛。
(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,侵權立刪)
4/4